- 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 本书共分8篇50章约180节,主要介绍我国几千年来,祖祖辈辈日夜不停的开发和建设,对山山水水(山地、黄河、长江、水库、湖沼湿地、海岸海洋等)物质运动的自然过程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引发或加剧多种灾害性事件;与此同时,也遭受了多种“意外”灾害性事件的损害。例如,人类修堤筑坝导致位在洪积扇上的黄河下游河段成为“地上河”,并有越来越严重的决口改道与洪水威胁;也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20世纪末期黄河下游日趋严重的断流,又在21世纪不再断流等。再如,陇南舟曲县城规划建设不当,致使2010年一场泥石流造成近2千人的遇难。还期待由此引发大学生与国民的关注:对中国大地上的自然过程的研究,要把握住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季风气候比较不稳定又人类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特点,不宜照搬外国学者的模式。
系列名:南京大学人文地理丛书 作者:杨达源、张永战著 编辑:田甜 荣卫红 ISBN:978-7-305-16979-3 出版时间:201606 字数:280 定价:66.00 开本:小16开 页数:224 装订:平装 版次:1 CIP分类号:X24
本书共分8篇50章约180节,主要介绍我国几千年来,祖祖辈辈日夜不停的开发和建设,对山山水水(山地、黄河、长江、水库、湖沼湿地、海岸海洋等)物质运动的自然过程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引发或加剧多种灾害性事件;与此同时,也遭受了多种“意外”灾害性事件的损害。例如,人类修堤筑坝导致位在洪积扇上的黄河下游河段成为“地上河”,并有越来越严重的决口改道与洪水威胁;也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20世纪末期黄河下游日趋严重的断流,又在21世纪不再断流等。再如,陇南舟曲县城规划建设不当,致使2010年一场泥石流造成近2千人的遇难。还期待由此引发大学生与国民的关注:对中国大地上的自然过程的研究,要把握住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季风气候比较不稳定又人类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特点,不宜照搬外国学者的模式。
目录
第一篇导论1 1我国大地得天独厚与人口众多1 1.1深部上来的物质与能量1 1.2地表物质与能量的汇3 1.3丰厚的产出11 1.4适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9 2人类活动造福与致灾20 2.1都江堰工程的效益20 2.2历史上重大生态灾害的真实原因21 2.3古城的湮灭22 2.4老城的困扰25 2.5新城的尴尬28 3最早干扰自然过程的人类活动32 3.1《山海经》中的故事32 3.2大禹治水33 4最早的探索35 4.1包牺氏始作八卦35 4.2夜观(在)天(成)象36 4.3观“在地成形”37 4.4“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38 4.5古代的算术40 4.6农历与二十四个节气41 5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43 5.1“气候变暖”的祸首43 5.2要改进思想方法44 6“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研究46 6.1外国研究者观念的变化46 6.2中国学者的研究48 7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1 7.1人与自然地理环境51 7.2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效应53 7.3“濒临失衡的地球”54 7.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7 第二篇山地篇59 8“山”的要义60 8.1河出昆仑虚60 8.2《山海经》之《山经》62 8.3《周官》之“镇山”62 8.4《周易》中与山有关的卦象63 8.5《诗经》中的“山”64 8.6《禹贡》中的界山与导山65 8.7“五岳”65 8.8封禅67 8.9唐诗中的山68 8.10徐霞客笔下的“山”68 8.11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山70 9山地的成因72 9.1山的成因73 9.2岩石山地73 9.3构造山地74 9.4侵蚀剥蚀山地78 9.5甘肃平凉崆峒山地貌特征的形成80 10山地地貌过程83 10.1截顶过程83 10.2岸坡地貌过程86 10.3山麓地貌过程88 10.4鄂西山区的剥夷(地貌)面88 11山地的功能与贡献91 11.1河湖水源地92 11.2沙源地93 11.3育林与生物多样性94 12山地降水与灾害95 12.1冰崩与雪崩95 12.2水土流失96 12.3山洪97 12.4泥石流98 12.5暴雨与滑坡99 13坡地物质运动与灾害100 13.1坡地物质运动类型100 13.2云南恩子坪滑坡103 13.3地震与崩塌滑坡104 13.4滑坡的预测预报与治理105 14人类活动与山地灾害106 14.1土地开发与缓坡地蠕移速率增大107 14.2与采矿有关的崩塌107 14.3与采矿有关的滑坡108 14.4小水库大滑坡109 14.5水库蓄水与岸坡物质的蠕动111 14.6大水库蓄水与滑坡112 14.7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灾害113 第三篇黄河篇116 15黄河的特性117 15.1“九曲黄河”117 15.2中游为侵蚀性峡谷河段118 15.3下游“地上河”120 15.4流量小、变率大、多洪灾121 15.5大量泥沙来自黄土分布区122 15.6河道多变易变122 15.7中华“母亲河”123 15.8几番修改设计的黄河三门峡工程124 15.9独特的黄河三角洲发育模式125 15.10黄河断流127 16黄河中游的贯通128 16.1古水系129 16.2太行山的隆起130 16.3中游上段的袭夺贯通132 16.4三门峡河段的贯通134 17黄土与泥沙输出134 17.1厚层黄土在侵蚀盆地中堆积134 17.2黄土区的侵蚀137 17.3黄河中游的输沙138 18史前的开发与水环境变迁139 18.1旧石器文化139 18.2新石器文化141 18.3黄河中游的古洪水144 18.4史前开发与黄河改道144 18.5史前黄河洪水基本特点148 19夏商(西)周时代的开发与水环境变化149 19.1筑城池建国都149 19.2青铜器时代151 19.3农牧业的发展152 19.4重大的水利工程155 19.5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环境变化156 20历史时期的防洪工程与水环境演化157 20.1人口增多与大规模屯垦157 20.2重要的水利工程158 20.3黄河的输水输沙及其地理环境效应161 20.4黄河中游的历史洪水163 20.5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与改道166 20.6开封城摞城170 21近代的水利工程与水环境变化172 21.1大坝—水库172 21.2灌溉工程173 21.3径流量、输沙量变化174 21.4黄河断流176 22黄河的新生与健康176 22.1全流域水量调控177 22.2调水调沙刷深下游悬河主河槽177 22.3堤防标准化(工程)178 22.4“维持黄河健康生命”178 22.5“黄河摆脱危机”的新思路179 第四篇长江篇181 23长江源的考证182 23.1几千年前的通道182 23.2《尚书·禹贡》述江源182 23.3明徐霞客的《溯江纪源》183 24长江源区地理环境的变化185 24.1基本特征185 24.2水循环系统186 24.3气温、生态及环境的变化188 24.4自然(生态)过程的耗散效应190 25古人类活动遗迹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190 25.1云南元谋人与干热河谷190 25.2重庆巫山人与巫峡的贯通191 25.3长江下游两岸的古人类与古环境192 26长江的贯通194 26.1分为三段的通天河195 26.2万里长江第一弯的落位196 26.3金沙江下段多处河流袭夺贯通198 26.4长江三峡贯通的研究199 26.5川江倒流的研究200 27长江中下游水环境变化203 27.1灿烂的新石器文化203 27.2冰期的冰川作用与低海面的影响204 27.3全新世海平面上升的影响206 27.4构筑防洪大堤及中下游功能的改变207 27.5长江南京段地貌过程210 28人工打造的“黄金水道”211 28.1长江三峡航道的整治213 28.2长江中下游航道的整治215 28.3长江河口的整治218 28.4三峡工程对航道整治的影响219 28.5河道整治新动向221 28.6“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222 第五篇湖沼湿地篇225 29湖泊的成因227 29.1湖盆洼地的成因228 29.2按水源水循环特征进行的湖泊分类232 29.3按矿化度进行的湖泊分类236 29.4我国湖泊演化的动向237 30长江中下游两岸的湖泊240 30.1洞庭湖群240 30.2云梦(泽)与江汉湖群245 30.3彭蠡、沿江湖群与鄱阳湖246 30.4震泽与太湖湖群247 30.5长江中下游两岸的自然堤后湖253 30.6马鞍山雨山湖的水污染治理254 31云南高原上的湖泊255 31.1云南高原上的“九湖”256 31.2“九湖”的共同特点259 31.3阳宗海的砷污染事件260 31.4滇池的科学问题261 32青藏高原上的湖泊267 32.1构造地貌特征与湖泊分布267 32.2湖泊的形成与演化271 32.3柴达木盆地与盐水胡群277 32.4藏北地区的湖群279 32.5藏中地带的湖群282 32.6藏南的湖泊285 3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湖泊287 33.1阿尔泰山的冰川与湖泊288 33.2准噶尔盆地的沙漠与湖泊289 33.3天山的冰川与湖泊292 33.4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与湖泊295 33.5祁连山前的河西走廊和月牙泉300 33.6我国的沙漠与湖泊304 34湿地306 34.1湿地生态系统306 34.2湿地的功能307 34.3我国的湿地308 34.4江苏中部的里下河洼地310 35沿海滩涂314 35.1滩涂的地貌过程315 35.2滩涂的自然生态317 35.3滩涂的生态建设及其生态效应318 35.4滩涂的生态保护319 第六篇大坝—水库与生态320 36大坝—水库的利弊321 36.1大坝—水库的几项参数322 36.2国内外的大水库324 36.3水库的效益325 36.4水库的不良后果328 36.5大坝与生态330 37病坝险库332 37.1“中国病坝之重”332 37.2工程设计问题334 37.3工程质量问题336 37.4使用年限问题338 37.5水库中的泥沙淤积338 37.6美国的建坝与拆坝339 38超龄(洪泽湖水库)大坝惹的祸342 38.1构筑洪泽湖大坝342 38.2洪泽湖大坝坝顶高程的变化343 38.3洪泽湖大坝伤痕累累344 38.4洪泽湖(水库)的变迁345 38.5超龄大坝的危害346 39长江三峡大坝与水库347 39.1长江三峡地貌过程347 39.2三峡坝址区的构造稳定性348 39.3三峡地区新构造运动349 39.4水库诱发地震350 39.5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351 39.6三峡库岸的崩塌滑坡353 39.7三峡库岸防护的主要目标与措施354 40新问题与新思路356 40.1三峡工程本是生态工程356 40.2三峡水库的水污染356 40.3库区的生态修复359 40.4新问题364 40.5新思考367 40.6按“生命共同体”观念创建美好家园368 参考文献370 后记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