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大学出版社官网!请【登录】【免费注册】

返回首页 | 加入我们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论述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概念,从哲理的高度和现实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了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本质属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从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内因与外因做了详细分析,展示了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分别从基本内涵、目标内涵和方式内涵三个层面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不周延性及客体界定、基本矛盾论述缺失或欠科学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体主义的追问,确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集体主义立论基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理论基础面临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挑战,而当前许多学者在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时,只看到了西方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方法论意义,缺少对主体间性哲学思想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清醒认识,有意或无意忽视乃至摒弃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
作者:曹洪军 编辑:徐熙/张婧妤(0) ISBN:978-7-305-17723-1
出版时间:201610 字数:214 定价:48.00
开本:16开 页数:240 装订:平装
版次:1 CIP分类号:g641  
 

作者简介

曹洪军(1968-),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出版专著《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

论述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概念,从哲理的高度和现实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了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本质属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从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内因与外因做了详细分析,展示了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分别从基本内涵、目标内涵和方式内涵三个层面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不周延性及客体界定、基本矛盾论述缺失或欠科学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体主义的追问,确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集体主义立论基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理论基础面临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挑战,而当前许多学者在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时,只看到了西方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方法论意义,缺少对主体间性哲学思想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清醒认识,有意或无意忽视乃至摒弃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简要评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概述
第一节 主体性、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二章 新与不新: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之内涵比较
第一节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比较
第二节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涵比较
第三节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内涵比较
第四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三章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追问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第二节	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论基础与价值取向追问
第四章 完美模式与乌托邦: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审视
     第一节 教育模式与教育实效性的关系
     第二节 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行性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审视
第五章 继承与创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一节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树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
     第三节 营造施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
     第四节 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模式